当前位置:

中联重科的百米“智慧”与万里征途丨我和专家去调研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谭苏昕 陈奥男 李美燕 编辑:肖拓 2024-01-15 23:21:3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湖南正在构建以“4×4”为主攻方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近日,观潮君和行业专家一起,走进有代表性的企业,现场感受生产线的繁忙,实地体验智能化的创新,探寻产业升级的轨迹。红网“观潮的螃蟹”今起推出“我和专家去调研”系列手记,敬请关注。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视频 陈奥男 李美燕 长沙报道

07.jpg

▲中联智慧产业城。(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联重科提供)

百闻不如一见,这是记者初次走进中联重科的最直观感受。

响当当的名号背后,是庞大的产业园区、整齐的各式车间、严谨的工作氛围……

记者眼中的中联重科,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工业与自然碰撞火花,虚拟与现实相互融合,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

005.jpg

▲汽车吊产品群。

100米,从一块钢板到一台挖掘机的“智慧”轨迹

1月8日上午,记者随同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袁振一行来到中联重科,调研第一站是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

刚进入中大挖装备车间,即刻被忙碌、有序的景象震撼到了。

100米的距离,从一块钢板变为一台整装挖掘机,“智慧”奇迹在这里上演。

这里是全球唯一一个实现从备料、焊接、机加、涂装、装配到调试的挖掘机全流程数字化制造工厂,也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工厂之一。

05.jpg

▲中大挖装备车间。

一路走一路看,只见迎面而来的配送机器人灵活运输着各式零部件;双立柱式翻转机器人将数吨重的下车架轻松夹起;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智慧运营系统,各设备工作状态、当日工作量等信息及数据一目了然。

一座能感知、会思考的智慧产业城跃然眼前。

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7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27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

在这里,“智慧”肉眼可见。

06.jpg

▲中科云谷数字孪生系统。

而袁振关心的是,当智能排产、工业AI、数字孪生、全流程智能物流等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裂变?

一组数据可以证明:

创新逾150项行业领先技术,汇聚了8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20条无人化“黑灯”产线、300条行业领先的智能产线和2000多台工业机器人,700余项产线专利技术。

专业之外,还有人气。

所到之处,中联重科全体员工都穿着统一的当季藏青色制服,展示着企业形象。

09.jpg

▲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

利用午休期间,中联人聚集在大门前,拍摄着新春祝福短视频。

因为是给不同对象的,所以录制了各种版本、动作、表情,展现着员工的活力和对新春的期盼。

1万公里,从湘江出发构建“一带一路”沿线为主的全球业务

当日下午2点,记者跟随袁振到达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

这里因创造了101米全球最长臂架混凝土泵车、中国首台32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等多个“第一”而被媒体广泛报道。

虽然在冬季,湘江新区依旧很火热,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多家企业从湘江边出发,正闯出一条上万公里的“出海”之路。

“我们要看得到国际市场。”袁振说,在机械制造领域,市场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国内市场增长已放缓,而国际市场仍有广阔空间。

目前,中联重科已在40多个国家拥有子分公司及营销、科研机构,建立了1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和服务已覆盖至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工程机械上市湘企海外业务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中联重科增幅超过100%。

08.jpg

▲麓谷工业园内各式产品。

这其中令人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抛出的“橄榄枝”越发青翠繁茂。

对此,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副总经理伍伟恒介绍,他们正在全面推进“航空港+地面部队”模式,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分支机构,招聘当地员工,共享硬件、软件资源,并基于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扁平化管理。

一方面,先后在印尼、菲律宾、越南、土耳其、阿联酋、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多个一级业务“航空港”,实现业务下沉和重点突破。

另一方面,在阿联酋、巴西、印度等地的重点城市设立了20多个零部件备件库,建构了全球化的分布式物流网络及零配件供应体系。

“公司海外本土化员工已达到3000人。”伍伟恒说,如今中联重科的全球业务可以24小时运转,无缝链接。

01.jpg

▲中联重科土方机械产品群。

调研间隙,有一家中字头机构联系到袁振,他们在科特迪瓦承建的项目,需要一批汽车起重机和高空作业车。

正好,中联重科的销售网点覆盖到了当地。于是,袁振在现场迅速“牵线”。

这个细节,也“顺手检验”了中联重科“全球版图”的触达性。

方圆40公里,合力打造国家级工程机械创新中心

若用五个字评价中联重科,或许是“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当数字化遇上国际化,中联重科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市场一线与中国总部前后端的孪生映射,形成了全球统一的运营管理体系。

如今,这家企业对于湘企乃至全行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

“通过此次调研,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尤其是如何学习中联重科的经验。”袁振认为,除了对中小企业的借鉴意义,中联重科这三十余年历程,对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其技术进步与迭代速度代表着行业的发展方向。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也不能盲目照搬龙头企业的智能制造和国际发展经验,应该先从小的方面着手,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有条不紊地提升。”袁振补充道。


02.jpg

▲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袁振(右)调研现场。(摄影/谭苏昕)

记者注意到,今年长沙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第一项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壮大产业集群方面,提到了中联重科:“实施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提升行动,推进中联智慧产业城、三一科技城、星邦智能国际智造城等项目建设。”

中联智慧产业城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产业城首开区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

而报告中提到的另外两大项目,都布局在距中联智慧产业城方圆40公里的星城大地上。

记者了解到,仅中联重科产业城,就已形成以4大主机园区、4大关键零部件中心和6大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更不用说三大项目合力迸发的力量。

03.jpg

▲塔机产品群。

科技创新是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在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争创国家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长沙工程机械行业已有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超500家,整体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具备了雄厚的创新实力。

在2023年7月,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就发出“合力创建国家工程机械创新中心”倡议书,打造与世界级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匹配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

铸造“大国重器”、壮大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中联重科也有一份责任。

在新的一年,未来的路往哪走?

目所能及的是,中联重科这张高端智能制造“国际名片”,在助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和助力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征途上,正马力全开。

当记者问及“当前企业发展的最新目标是什么”,中联重科的工作人员保持神秘,笑言“敬请期待”。

5c4dac33-8e59-4cf8-860f-72f298f0bba9.gif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谭苏昕 陈奥男 李美燕

编辑:肖拓

本文为证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tock.rednet.cn/content/646845/59/134461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证券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