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2025年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国际论坛(IRCS)暨第一届老视矫正MDT管理国际高峰论坛在杭州举办。
我国超八成60岁以上老年人正面临老视(老花眼)与白内障的“双重眼病困扰”。作为影响数亿中老年人视觉质量与生活品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老视不仅降低生活便利性,更可能削弱中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信心。
9月4日,2025年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国际论坛(IRCS)暨第一届老视矫正MDT管理国际高峰论坛在杭州举办,爱尔眼科通过成立业内首个“老视管理MDT学组”、开设全国30城“老视矫正门诊”、发布行业首份《数字化导航白内障手术专家共识》,为老视人群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解决方案,开启老视诊疗新模式。
老视诊疗陷“三重困境”:基数大、矫正率低、流程繁
老视并非“小问题”。据新华网《2023中国老花眼人群洞察报告》,我国35岁以上老视人群占比56.9%,约3.9亿;52岁以上人群老花眼发病率接近100%。然而,67.85%的老视患者未得到规范矫正,传统“配镜为主”的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多数老视患者并非单一患病,常合并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变等眼病,甚至伴随全身性疾病,需多学科协同诊疗。
“传统模式下,患者要辗转眼科多个科室挂号、检查、评估,流程繁琐且易漏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爱尔眼科北京特区副总院长张丰菊教授指出,老视患者的需求早已超越“配副老花镜”,更需要“个性化、精准化、全程化”的视觉健康服务。
破局!爱尔眼科成立业内首个老视管理MDT学组 全国30城开“老视矫正门诊”
为解决老视诊疗“分散化”痛点,论坛现场,爱尔眼科率先成立业内首个“老视管理MDT(多学科)学组”,由张丰菊教授担任组长,汇聚海内外屈光、白内障、视光、青光眼、眼底病等多领域权威专家。学组核心目标是“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资源”,为患者提供“以需求为核心”的一站式服务。
依托该学组,爱尔眼科将在全国30余座城市同步开设“老视矫正门诊”,创新采用“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从精准的术前屈光评估(涵盖眼表、眼底、眼压等10余项指标)、个性化方案设计(如老视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激光矫正等),到术后视觉质量综合管理(远中近视力、散光、对比敏感度等),全程由屈光、白内障、青光眼等专家团队协同完成,实现“一次就诊、全程管理”,彻底解决患者“辗转多科室”的困扰。
技术升级!行业首份数字化导航白内障手术共识发布 精准度再提升
老视与白内障的“联合解决方案”——白内障摘除术联合老视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是当前国际主流的治疗方式。该手术通过替换老化晶状体,植入“高清定制人工晶体”,让患者无需频繁换镜即可清晰看清远(开车看路标)、中(看手机)、近(读说明书)距离。但白内障手术对精准度要求极高,切口散光、撕囊参数、人工晶体位置等均会影响术后效果,此前多依赖医生经验,易产生误差。
爱尔眼科发布《数字化导航白内障手术专家共识》。
为规范数字化导航技术的临床应用(融合影像引导、AI算法、计算机辅助),爱尔眼科发布行业首份《数字化导航白内障手术专家共识》。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王勇从“技术原理、常用系统、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流程、风险应对”等六大维度解读《共识》:“这份共识是我们基于大量临床实践与数字化技术探索的成果,从术前精准评估、术中智能导航到术后效果追踪,系统梳理了数字化技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标准与规范,希望能为行业提供一份可参考、可借鉴的‘爱尔方案’。”
未来展望:技术下沉基层 让更多患者受益
“当前我国白内障与老视双重眼病患者超亿,对高质量视觉解决方案需求迫切。”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爱尔眼科辽宁省区总院长张劲松教授表示,“今年迎来第五届IRCS论坛,十载沉淀积累,既见证中国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发展进步,更铸就IRCS论坛的学术品牌——以国际化步伐,助推我国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将以学组为纽带,深化‘标准共建、技术共享、人才共育’,推动屈光性白内障与老视矫正技术下沉基层、惠及更多患者,携手守护全民视觉健康,共绘人类光明未来。”(通讯员 茜颖)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茜颖
编辑:张馨心
本文为证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tock.rednet.cn/content/646943/97/1525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