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中车产业新名片:镜头背后的“中国创造”

来源:红网 作者:林乐 姜杨敏 编辑:罗荣 2018-05-16 17:31:07
时刻新闻
—分享—

装载“T”动力的全球首款智能驾驶新能源客车

  红网时刻5月16日讯(通讯员 林乐 姜杨敏)中国中车,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中车制造的高速动车组系列产品,已成为国之重器,国家名片。如今,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向,中车通过移植高铁核心技术,全力打造高铁级新能源汽车。从高铁到汽车,这样的跨界创新,不断推动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突破。依托中车及中车株洲所的科研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电动”),从创立之初的名不见经传,到10年后的全国新能源客车四强和电驱动系统的隐形冠军,一张新的产业名片,正散发着“中国创造”的迷人光辉。

  镜头指向南方工业重镇株洲。

  在这片“创新之地”,中车电动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新能源客车电驱动控制系统——“T”动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18年3月,“T”动力斩获素有“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的“iF”设计大奖,创新能源汽车商用车行业之先河。

  “高颜值”的“T”动力,让顶尖水准的中国工业设计走向了世界舞台。当然,已在国内外近10万台套的销量,更证实了“T”动力有着更可靠的性能。

  然而鲜为人知,这成功背后,是中车电动在立足创新驱动,追寻科技引领的宏伟目标下,研发人员历经多年不舍昼夜的奋战,用汗水与智慧才孕育出如此绚丽的“奇迹之花”。

  摸着石头过河

  电驱动系统,被喻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就在于电驱动系统。而在几年前的新能源乘用车领域,这个“心脏”还分布在车辆的各个部位。

  “之前车辆整个核心系统非常分散,包括电气控制、传动控制、储能控制等多个部件,他们分布在车辆的各个部位,布置线路很复杂,总装效率不高。”中车电动电驱动技术中心主任彭再武说。

  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找准落脚点,才有立足之地。

  2014年,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上了议程。

  “为什么不能把电驱系统做成集成控制?”提出这个想法的是中车电动总经理刘凌,回忆起当时所做的决定,他感叹不已。

  “怎么把这么多的部件和功能整合到一个产品上,国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国内更加没有类似产品,到底该怎么做,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亲历过“T”动力研发的刘凌说。传承中车株洲所的创新精神,中车电动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电驱系统的研发迎来了突破。

  2015年,中车电动第四代“T”动力,首个电驱系统集成化产品面世。但包括刘凌在内的项目团队,都苛求更完美,他们认为这款产品,还能做得更好。

  “我们第四代“T”动力,虽然做到了集成,但又大又重,2个人都抬不起来,不方便装配。核心模块也只是拼接在了一起,并非做到真正的融合。”彭再武告诉记者。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刘凌看来,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解决不了电驱系统问题,企业就无法拥有自主核心关键技术,难以实现长足可持续发展。

  “有一次我参加评审,看到行业开发的五合一集成产品,我觉我们的电驱系统更可以做到深度八合一。”刘凌清醒地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车电动要实现深度技术创新,就必须依靠集中优势技术资源。他回到公司后,马上组织开展第五代“T”动力的研发。

  没出国,也要“倒时差”

  为研发新一代“T”动力,项目经理杨洪波和他的团队在第四代产品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创新和改动,将产品在机械结构、高压电路、控制电路等做深度集成,相当于将五个手指紧紧地握成一个拳头,从而形成一股合力。

  “由于本次创新,采用行业内十分罕见的非隔离方案,刚开始运行一切正常,可是运行两三个小时后,就出现停机现象。”杨洪波说。经过排查发现,是整车控制芯片烧损所致,然而即使更换了新的芯片,也还是会再次发生烧损的情况。

  杨洪波和设计人员内心无比焦灼,为了尽早查出问题,团队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点下班,清晨六点又赶来公司,无数次失败与重来,无数次排查与验证,无数次边调试边修改,过程异常煎熬,却没人想过放弃......

  坚持换来了回报。三个月艰辛的新技术应用,实验室传来最终的分析结果:实验台出现异常情况,是由于两种不同电压的电线碰在了一起。分析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整个实验室都沸腾起来,大家都鼓掌欢笑,更有的喜极而泣的说:“它就像我的孩子,它的成长牵动着我的心啊......”

  “魔盒”终于被打开,实验得以继续。

  首批样机出来之后,项目组的试验人员又进入到了紧张的试验阶段,整机测试、温升试验、环境适应性试验,期间的任何一项试验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进度计划。

  整机测试时,零部件调试一切正常,可搭载到整车后,却无法工作。为了查找这个问题,项目组成员,连续在实验室一个多月,每天18小时高强度调试,才解开谜团。“原来是电磁兼容的问题。磁场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就如手机会莫名其妙关机或者失效。这正是我们团队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才最终解决问题。”彭再武感叹说。

  在万籁寂静的深夜中,项目组成员最不愿意听到的恐怕就是窗外飞驰而过的大货车声音,因为这很可能造成试验室周围磁场波动,最终导致测试结果无效。

  后续的震动试验,持续时间三天三夜,不能间断,研发人员轮番通宵守在实验室内。试验圆满成功后,大家都自嘲道:这没出国也要天天“倒时差”啊!

  艰苦的研发过程又何止是“倒时差”呢?每一位研发人员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但是在第五代纯电驱动系统平台“T”动力这一重大项目面前,他们都不约而同将重心放在了项目的攻关上。

  “科技之美”获国际大奖

  奋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第五代“T”动力,从最初的设想演变成图纸,再从图纸演变成实物,最终批量生产,那些艰辛、困苦最终换来的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较上一代产品,第五代“T”动力体积减小62%,重量降低33%,生产效率提高10%,配合总装效率提高60%,质量可靠度达到99.5% ,并且完全符合国内外电磁兼容设计及法规。

  在适用性方面,第五代“T”动力具备全气候作业能力,不受极热、极寒、深水等环境影响。在65℃高温环境下可持续运行96h,-40℃低温环境下连续工作48h,温/湿度交替变化下带载运行144h,综合指标国际一流。

  产品有“言值,更要有“颜值”,对内蕴与潮流的追求,中车电动向来无惧。

  荣获“IF”国际大奖的“T”动力,大胆选用碳纤维材料,使“T”动力获得了视觉上的突破,颠覆了大众对此类产品的刻板、笨重的印象;八边柱形外观能确保传动总成排布的稳固性,这不仅打破了设备类产品冰冷的视觉感受,更是提升了安装拆卸的便利性。全新设计的“T”动力产品,从内而外,展现中车电动对“科技之美”的理解和探索。

  斩获“IF”国际大奖,中车电动知识产权高级主管言艳毛功不可没。这位“女汉子”从不搞特殊化,谢绝大家的照顾,和男同事一同做实验、下基层、去外地、跟车,在温度高达40多度的车里,认真观察记录数据,常常累得近乎虚脱。

  “有时候确实很苦、很累,可我乐在其中。”对于获奖,言艳毛谦虚地说:“这都是团队的力量,是团队的高执行力和创新力,让我们获得胜利。”

  从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分散装配,到第四代“T”动力、再到第五代“T”动力,中车电动勇于革新,始终将目光瞄准在行业前沿,站在时代的前端。

  “‘T’动力代表了中国创新驱动的成果,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典范,希望中国有更多的核心技术能在国际大放异彩。”在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行业专家郭淑英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中国创造”表达出了更高的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林乐 姜杨敏

编辑:罗荣

本文为证券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tock.rednet.cn/c/2018/05/16/67895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证券频道首页